江蘇宜興一河流遭化工污染十多年無人治理鄉村產業結構調整矛盾凸顯
近日,宜興市芳橋鎮多位村民向本臺96110投訴,由于化工廠直接排放廢水,導致流經他們村莊的一條河流至今發臭十多年,長期無人治理,居民苦不堪言。接到投訴后,本臺記者立即趕往當地調查。
“聞起來就像那個敵敵畏的那個味道,一聞就頭暈,要吐!”受污染影響的,多為芳橋鎮華陽村東風組村民,一共25戶,大部分沿河而居。
村民余虎告訴記者,發臭的河流,4米多寬,自西向東,流經該鎮的虞山村、華陽村,*后注入到當地有名的陽山蕩湖。
據了解,改革開放后,芳橋鎮大力興辦鄉鎮企業。當時,為提高運輸能力,鎮政府在華陽村修建了一個人工碼頭,并通過這條河流,將產品運往錫溧漕運河,*終流轉到全省各地。
4月21日,記者來到華陽村時,碼頭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泥土和石塊,上面長滿雜草。草叢中,一排2米多長的水泥管道隱約可見。余虎透露說,該管道便是宜興金泉化工有限公司、宜興軍達化工集團等四家化工企業的排污口:“它本身么是晚上多排點,白天少排咯,今天不知怎么搞的,還在排,基本上上游的幾個化工廠都往這排的。”
2001年5月,位于上游的虞山村村民,擔心污水漫延,在河流中間筑了一道堤壩。因此,原本流動的河水變成死水,臭味也變得更加濃烈。一些無法忍受的村民,只好外遷到其它地方居住:“我們這個組呢,原來大大小小有70來個人,現在常住的就20來個人,我們年輕人都搬走了,沒法生活,**都呆不住。”
余虎介紹說,河流被污染后,河水開始發黑,隨后不斷滋長出各種浮游生物。如今,他們連用河水澆灌出的農作物都不敢吃:“種的水稻沒法吃呀,只有賣掉,種蔬菜只用井水吃吃澆澆。”
近年來,村民們多次就此事向有關部門反映,但一直得不到解決。今年2月,他們又聯名向無錫市環保局投訴。采訪當天,該局一位工作人員在電話中回復村民說,經芳橋鎮政府調查,污染源為村里的養殖場:“這四家企業呢,污水沒有外排現象,這個河道周圍的村莊呢養著畜禽,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河道。”
而村民們反映,華陽村根本沒有養殖場,因此,他們質疑鎮政府向無錫市環保局謊報了調查結果。對此,芳橋鎮一位負責宣傳的吳科長予以否認:“有的就直接扔到河道里面,就肯定要發出異味,產生那種異味實際上跟化工異味也相差不大。”
然而,當記者質問是否可以就此認定,污染與化工企業排污沒有關系時,該科長轉而表示,具體情況不太清楚。在記者的反復追問下,負責該鎮環保監測工作的史科長才向記者說出了實情:“今天你看到那個情況呢,就是說這幾家企業,因為現在我們還沒納管吧,通過那個下水道,排放到河浜里邊。那個黑臭問題,因為那個地方,說實在的十幾年都沒清過淤,已經累積在那個地方了。”
為何十多年過去,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呢?就此,史科長介紹說,芳橋鎮的企業原來以機械、化纖、耐火為主。這些年,他們一直在調整產業結構,目前化工企業所占比例,已經從原來的33%下降到了20%。史科長坦言,由于既要淘汰污染企業,又要實現經濟總量的增長,這兩者間存在很大的矛盾,因此,轉型的速度就一直滯后。
史科長表示,他們將對河流的淤泥進行清理,同時把所有企業的排污納入統一管道,*終匯入到正在建設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按照我們現在的規劃要求,已經對他們(企業)進行設計,馬上就要納入我們的主管網,以后的水就不會排到那邊去了。”
然而,史科長沒有就河流臭味何時能被**,做出明確答復。對此,村民們感到失望,他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及時拿出解決方案并付諸實踐。
調查中,記者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被村民詬病的華陽村,正在申請“江蘇省生態文明村”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