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22日,江蘇省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召開。針對機動車尾氣污染,今年元旦起,南京率先實施國IV 標準,蘇南蘇中沿江7市也將逐步推行國IV標準,蘇北5市也適時跟進,實現區域聯動,**開展大氣治理。同時,“十二五”環保目標已經明確:城市要實現九成是“藍天”,重點河流基本消除劣五類臟水。力爭花十年時間,使江蘇整體生態環境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水平。
5年內,城市“藍天”力爭達九成
2010年,全省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8.9%,南京、蘇州監測到灰霾的天數分別達到173天和162天。全省SO2排放總量累計削減23.5%,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十一五”減排任務。但是,“十二五”江蘇的環保目標依然是任重而道遠。“城市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比重超過92%,其中空氣質量為森林級‘優良’的比重提到25%。”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的話讓大家感到了壓力。
就以南京去年的空氣質量為例,全年良好以上天數為302天,這“藍天”比重也就是84%。要用五年時間,實現空氣“藍天”占到九成,還是需要很多努力的。據悉,我省的9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優良天數占全年比例處于國內中等及中等偏下水平。影響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有工業污染排放、建筑揚塵和機動車尾氣。
大會通報了一批存在突出環境問題的地區和工業園區。對于30多個問題突出的地區和園區以及200多個需要重點整治的企業,省環保廳已初步排出“黑名單”,年內將組織重點整治。針對機動車尾氣污染,今年元旦起,南京在全省率先實行機動車國IV 標準。蘇南蘇中沿江7市也將逐步推行國IV 標準,蘇北5市也適時跟進,實現區域聯動,**開展大氣治理。
10年后,環境恢復到80年代水平
除了空氣措施嚴厲外,“水環境”整治也是重中之重。“十二五”全省環境保護的目標是: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完成。根據環保部初步通報給省政府的目標,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分別削減11.9%和13.4%,重點流域水質持續好轉。國控斷面好于三類水質的比例提高到50%,達到常見魚類生長要求,重點河流基本消除劣五類。
同時,嚴格環境準入,將占國土面積20%的重要生態功能區,作為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嚴格保護起來。“十二五”期間,蘇南地區嚴格限制新上重化工項目,實現蘇南地區經濟結構的由重而輕;蘇北地區禁止重污染項目;沿江及其他地區的飲用水源保護區附近不能再布局環境敏感項目,確保人民群眾飲水**。
針對全省特別是蘇南地區熱電布局不合理的現狀,抓緊研究制訂熱電整合方案,力爭把熱電機組壓縮1/3,切實把電煤總量降下來。要把化工污染整治的重心放在各類化工園區、集中區上,逐個檢查,逐個過關,對污水集中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堅決實施園區項目限批。
“我們的目標是,經過10年的努力,力爭使江蘇環境質量主要指標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水平,到2020年,在國內率先基本建成生態省。”陳蒙蒙說。他還透露,10年時間,全省環保投入預計超過5000億。
我省生態省建設工作會議已明確提出,到2020年在國內率先建成生態省的奮斗目標。80%的市縣要建成生態市縣。也就是講,到2015年,必須要有40%的市縣建成生態市縣。王亞楠王娟
■相關新聞
50多年來江蘇11個湖泊消失了
本報訊 “和上世紀60年代相比,國內的湖泊少了243個。江蘇是湖泊擁有率*高的省份,湖泊面積國內第三。這些年里,江蘇一共消失了11個湖泊。”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馬榮華研究員介紹說。他的結論來自于所參加的“中國湖泊水質、水量與生物資源調查”的研究成果,通過5年的親身調查、衛星定位,發現目前中國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693個,約占國內國土面積的0.9%。據了解,這也是我國科學家**次提供了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湖泊的變化情況。
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我國啟動了**次國內湖泊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共有面積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928個。
據了解,從國內湖泊的調查情況看,大于1平方公里面積以上的湖泊,集中在西藏、內蒙古、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等省份。擁有湖泊面積*大的三個省份是西藏、青海、江蘇。湖泊擁有率*高的三個省份是江蘇、安徽、江西。但*近的調查顯示,近30年來,國內原面積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消失了243個!
“江蘇是湖泊大省,在國內前五名的大湖中,江蘇的太湖國內第四大。”除了太湖,洪澤湖也赫赫有名,馬榮華說,國內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特大湖泊一共就10個。駱馬湖、石臼湖也都是大型湖泊。
而在此次調查中,科學家們通過實地調查和多期衛星遙感數據分析,發現江蘇一共消失了11個湖泊。“造成江蘇地區湖泊消失的原因主要是圍墾養殖。此外,還有很多的湖泊普遍存在面積萎縮的情況。”
青藏高原是受全球變暖影響*嚴重區域,而它的表現卻是新湖泊的出現。“可能由于那里人煙**,所以天氣的影響就占了上風。氣候變暖導致冰雪融化,而且這些地區的土質多為凍土,大部分為沼澤和濕地,所以也促使了新生湖泊的產生。”不過,馬榮華表示,到底新增原因是什么,學界還有爭議,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觀點。